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以骨科、创伤外科及相关学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为读者对象,着重报道创伤骨科的临床研究,介绍新理论、新业务、新技术、新进展,同时兼顾创伤骨科基础研究与研究生培养,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临床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开展学术讨论。除突出院士论坛、专家论坛、述评、临床论著、综述、短篇论著等主要栏目外,还设有AO论坛、创骨教程、创伤骨科临床决策及创伤骨科指南等特色栏目。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 (WPRIM)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1-760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530/R
邮发代号: 46-248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9
出版地区 广东
出版地区 广东
订购价格 552.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出版周期:月刊
-
自动生理加压钢板的设计及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
目的为克服普通钢板导致的应力遮挡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自动生理加压钢板,并测定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成年防腐股骨标本30个,模拟股骨横断骨折,配对分成对照组、试验组,分别采用普通钢板和自动生理加压钢板固定,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机测定其大扭矩、大抗弯力和大抗压缩力,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自动生理加压钢板其大扭矩、大抗弯力和大抗压缩力分别为(19.77±5.20)N·m、(3.98±1.24)kN、(......
作者:张英泽;王庆贤;潘进社;张纯朴;赵立力;宋朝晖 刊期: 2005- 01
-
香港地区骨科发展历程
Hodgson教授在1951年抵港,开始了骨科发展史的首页,骨痨的清创及前路脊柱融合术令香港世界知名.随后,骨科迅速发展,先后在13家大医院开设骨科部门;资深医生改为私人执业,建立了强大的私人市场;目前全港有约380名骨科专家或在职受训医生,超过2450急症骨科床及多张复康床.香港骨科医学会是一群紧密联系的医生及治疗师的组织.香港骨科医学院则负责国际认可的专业考试,举办训练,持续进修.如此能确保香......
作者:陈志伟;梁国穗 刊期: 2005- 01
-
中国骨科的过去与现在
Orthopaedicsinchinaoriginated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Inthefirsthalfoftwentiethcentury,Dr.mengchimao(Beijing),NewWaySung(Shanghai),FangHsienchi,andotherscontributedagreatdealtodevelopmentofmo......
作者:冯传汉 刊期: 2005- 01
-
中国创伤骨科发展历程
中国创伤骨科学是由传统中医骨伤科学和西医骨科创伤学共同发展形成的.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理论、治疗体系,为中国创伤骨科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创伤骨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进入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在创伤骨科领域取得了诸多享誉国际的创新性成就,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目前,中国创伤骨科已拥有自己的学术组织与学术期刊,已拥有一支强大的创伤骨科专业技术队伍......
作者:裴国献;朱立军;顾立强 刊期: 2005- 01
-
台湾地区骨科发展历程
早年台湾骨科皆隶属于大外科.1977年台湾成立了骨科医学会,其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以提升骨科学术水平;二是实施专科医师制度,培育专业人才.1984年,台湾发行早的骨科期刊--创刊.其后,骨科的7个亚专科医学会逐渐成立.1990年,两岸骨科学术交流开始.1994年华裔骨科学会在香港成立.自此两岸骨科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台湾骨科医学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影响了台湾骨科的发展.新技术、新器......
作者:郑诚功 刊期: 2005- 01
-
我国小儿骨科发展历程
建国前小儿骨病和外伤均由成人骨科医师兼治,无现代小儿骨科专著.以后在大城市中,少数骨科医师根据小儿特点接受了国外当时的理论和疗法.世界小儿骨科发展对我国小儿骨科医师的深造起了明显作用.我国现代骨科先驱孟继懋、陈景云、冯传汉、杨克勤、屠开元、方先之教授等都为我国培养了不少骨科人才.方先之教授于50年代初即在天津骨科医院正式建立小儿骨科专业和病房.我国小儿骨科初期服务内容大致相似,如急性骨髓炎的治疗、......
作者:潘少川;王晓东 刊期: 2005- 01
-
中国手外科发展历程
中国手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澍寰院士首先创建了手外科专业,不断创新技术,并培养了一批手外科人才.之后,京,津、沪三地相继建立手外科专业.1978年以后的中国大地迎来了手外科医学的春天,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手外科专业经典--.1984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成立了手外科学组,1994年改名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1985年正式创刊,1993年升格为.同时临床工作中,断肢(指)再植成活率不断提高.在......
作者:顾玉东 刊期: 2005- 01
-
中国脊柱外科发展历程
脊柱外科是建立在现代医学、脊柱矫形内植物和生物力学基础上的骨科学重要分支之一.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材料学和工程学的密切集合,以及新医疗技术的出现,脊柱外科也得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的脊柱外科学组成立于1985年,我国学者在各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脊柱骨折脱位和/或脊髓神经损伤、脊柱感染、脊柱肿瘤、脊柱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以及基础研究方面.同时中国的集注外科学者还独立开发了很多新的技术和......
作者:邱贵兴 刊期: 2005- 01
-
中国显微外科发展历程
我国显微外科从60年代初开始,大体经历了起步、发展、提高和逐步成熟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是我国显微外科的起步阶段.设计和改进显微外科器械,探讨小血管吻合技术,提高小血管吻合通畅率,开展断肢及断指再植术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进展.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是我国显微外科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提高小血管吻合通畅率,广泛开展断指再植术,拓展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领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进展.80......
作者:侯春林 刊期: 2005- 01
-
亚太地区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治疗进展
第五届亚太地区手外科学术大会,有关上肢周围神经外科交流论文95篇,主要涉及成人臂丛损伤、产瘫麻痹、上肢其它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及周围神经基础研究等方面.对于成人臂丛损伤,MR脊髓造影是诊断根性撕脱伤的有效手段,丛外或丛内神经移位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改良Oberlin术式治疗上臂丛根性撕脱伤、健侧颈7神经移位与膈神经移位术、双重股薄肌移植(Doi术式)重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手握持功能、产瘫麻痹晚期重建、......
作者:顾立强 刊期: 2005- 01
动态资讯
- 1 导航辅助髋臼肿瘤切除与个体化定制假体重建
- 2 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改性与亲水性研究
- 3 多节段非相邻型脊柱骨折的治疗
- 4 远位寄养指回植再造拇指
- 5 钢丝穿孔环扎术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32例报告
- 6 解剖型钢板在四肢近关节端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 7 Ilizarov踝关节弹性斜拉牵伸器在矫治重度马蹄足畸形中的应用
- 8 交锁髓内钉治疗多发伤中下肢长骨干骨折
- 9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内侧壁缺损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 10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记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殷国勇教授
- 11 关节挛缩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 12 哈佛医学院:猪将成为完美的人类器官捐献者
- 13 微创张力带固定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
- 14 三种椎间融合器对腰椎节段即时稳定性影响的三维运动研究
- 15 3D显微镜下经口松解复位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
- 16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 17 首个人类基因表达全图谱问世
- 18 基因转移技术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应用策略
- 19 松解术治疗陈旧性肘部损伤“三联征”的疗效分析
- 20 关节镜下四股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中期疗效